台灣大學生申請美國研究助理全攻略/How to Apply for Research Technician in a US Lab?

阿雲ㄉ美國生存筆記☁
16 min readSep 24, 2019

沒有錢自費到美國實驗室做研究怎麼辦?沒有美國身份、沒有特殊經歷和獎學金,只有台灣學士學歷…可以到美國做研究助理嗎?

My Personal Story 前言

我在2018年底(大四上)決定要開始尋覓明年大學畢業後要做的事。我的計畫是在2020年底申請博士班之前,累積一份在美國的研究經歷。

首先我瞄準的是開放給國際生的 Janelia Undergrad Program 暑期研究計畫。靠著老師的推薦信幫忙,我通過了書面審核的關卡,卻在4月初的面試後被拒絕。失落了一陣子,重新振作後,我決定開始尋找美國的研究助理工作。

我在3/27寄出了第一封求職e-mail給我有興趣(但沒有opening)的lab,並且很快地於4/1收到了PI的婉拒信。之後,抱著海投的決心,我陸續在各大人力網上尋找職缺、投遞履歷,總共投了大約24個職缺。在滿片的罐頭拒信和毫無回音之中,我最後獲得了兩個同樣來自加州的視訊面試機會。面試後,我在5/17收到其中一位 PI 寄來的錄用email,並且答應我會馬上開始協同學校的HR部門幫我辦理工作簽證的相關程序。

My Offer Letter from UC Berkeley! :)

3/27到5/17,我花了總共約五十天的時間海投履歷,以一個沒有任何美國身份的台灣生科學士經歷,終於在美國找到一個願意聘用我爲research technician/associate(RA) 的PI。

My Background 我的申請背景

  • B.S., Department of Life Sciences, National Yang-Ming University (expected to graduate at June, 2019)
    (GPA: 3.9/4.3)
  • 2+ yrs Research Experience in two NYMU labs (both mouse labs)
    - 1th Lab: Dept. of Life Science (~1.5 yrs)
    - 2nd Lab: Institue of Neuroscience (~1 yr)
  • Lab Experiences/Techniques:
    Mouse Behavior Assays/Optogenetics/IHC/HE/qPCR/Western Blotting
  • Programming Skills:
    Python/MATLAB
  • Working Experiences:
    - Study-based Part-Time Research Assistant (~2 semesters)
    - Teaching Assitant: Introduction to Computer Science (1 semester)
  • Award & Others
    - 生科系大學部研究壁報展: 2018(優等)/2019(特優)
    - GRE: V160/Q167/AWA3.5

Tips for Undergrads — — 出國之前應該先在台灣做的事:累積研究經驗。
不論是找研究工作或未來申請國外的研究所,以生物/生醫領域來說,沒有過至少一兩年的研究經驗,也沒有任何國內的實驗室老闆幫忙背書,絕對是越級打怪+天方夜譚的行為。

這邊貼出我的Background只是想告訴大家:我的經歷真的很普通。

雖然我開始去接觸不同實驗室探索的時間點算早(大一下),但真正開始認真做wet lab其實是大二下~大四畢業,約2.5年,比我早開始進實驗室的人絕對比比皆是(很多人高中就在跑中研院做實驗了呢…)。

除此之外,我的GPA很普,沒有書卷、沒有獎學金、也沒有參加過國外conference,大學唯二拿過的獎狀也只是系上自己辦的超小型poster展而已TwT。

Before We Start…在這之前必須建立的心態

大四畢業前夕,當我跟身邊的教授聊到想去美國當研究助理時,他們一致提醒我以外國人+需要簽證的身份,很有可能讓這條路完全行不通。如同他們為我做的心理建設,我想我可能也有義務幫大家做一樣的心理建設:

因為沒有美國身份/簽證,而找不到工作/被無視/被拒絕是常態。

我在投履歷過程中也一度投到憤世忌俗(真的),常常覺得為什麼我們想要連想要踏入美國學術圈一小步都那麼困難?明明我有相對應的經歷,卻連面試的機會都不給我。沒有人脈又沒有身份,真的很哭。

But hey, you have nothing to lose!

後來我想辦法讓自己保持平常心,甚至有點佛系的心態(其實投到10封左右你就會自動進入蟬的境界了ㄏㄏ…)繼續嘗試。想想,至少投工作不像投graduate school需要付錢,只需要付出你課餘的時間成本並擁有重複填寫系統資料的毅力。這件事其實跟套詞信有一點像:就算最後努力投了一個月換來一場空,至少你沒有有什麼太大的實質(金錢)損失。

Ways to Find a RA Job 找研究助理的方式

  • 搜尋管道主要有三種:
    1. 透過 connection
    2. 找公開職缺(海投履歷)
    3. 不管對方有無開職缺,直接寄mail給你有興趣的PI

以上三種方法,成功率是 1.>2.>3.

1.透過connection(e.g.你台灣老闆在美國的朋友)的話當然是最好也最有機會成功的,就跟CS找summer intern要尋求內推是一個道理。

所以想找國外RA的第一件事:先去打聽現在的老闆能不能幫上忙吧!

大學四年裡,我自認算是平常有在跟教授稍微social(?)的學生。然而,在談到找美國助理的話題並稍微探聽之下,雖然他們大部分都表示很樂意當我的推薦人,但沒有老師主動提起自己有類似的connection可以推薦我到美國的實驗室當助理。我實驗室的老闆也表示他在美國時的同事朋友大多都回台灣或退休了。

Tips for Undergrads — — 尋求教授的幫忙,講求對話的藝術。
跟老闆或認識的教授討論生涯規劃可以,但要注意禮貌唷。我的經驗是,老師如果真的樂意幫忙什麼,你稍微環繞的話題探聽時,他們大部分就會主動提出來了。除非你和對方很熟或很了解對方個性,如果太單刀直入地開口要求的話可能會有點失禮(畢竟人家其實沒有義務要幫你^^”)。

3. 的話我認為運氣成分最高。除了要PI開啟你的信、喜歡你的經歷,更重要的是實驗室裡面要恰好有available position

誰沒有夢幻的lab想去?我個人也有寄過兩三封email給幾間這種dream lab (with no job opening) 。曾經讀過對方一篇很喜歡的paper、覺得自己有好多科學理念想要與對方抒發、文情並茂地寫了email,結果其中一封換來的是「謝謝你用心的mail,但我們現在沒有position」,另外兩封更是連回都沒回(把讀paper的感動還給我 T.T)。

2.如果你和我一樣在1&3都失利了,請做好心理準備選擇剩下的找公開職缺(海投履歷)吧!

其實還有第四種間接的方式:就是先申請上開給 undergrad/post-bac的暑期研究 program,再想辦法留下來當RA。這也是我當初申請Janelia暑期研究的目的之一 。

Finding Job Openings 搜尋公開職缺

搜尋平台:

  • Indeed/Glassdoor/LinkedIn
    這些求職網站就像台灣的104,可以設定自己有興趣的工作領域和職稱,並且每天寄email通知你最新po出的job opening。
  • Career Cites of Schools & Institutes
    學校跟機構常會有自己的職缺網頁。例如以生醫領域來說,HHMI的工作機會就不少。
  • Twitter
    不要小看twitter!至少在生醫神經領域,非常多 PI(尤其年輕的)都有twitter且很喜歡在上面互相分享研究資訊和轉發徵才訊息。常常會看到PI在twitter上找postdoc,並徵求大家幫忙RT (retweet)。建議可以先找幾個你有興趣的PI account追蹤,然後通常他們追蹤/被追蹤/常互動的人也會是相似領域的教授。我自己有在twitter上找到3~4個職缺,且非常搶手,大家應徵動作都超級快!

搜尋關鍵字:

1. Research Technician/Tech
2. Research Assistant
台灣常用”助理”一詞,但我發現美國好像更常使用tech這個字。
3. Research Associate
也是研究助理的意思。我這次收到的正式offer上寫的職位全名即是 staff research associate

Application Materials 申請助理需要的材料

  • 最常見的必備資料:
    1. CV
    2. Cover Letter 求職信
    3. Reference 推薦人(通常會在求職系統中填入)
  • 有些會進一步要求更詳細的Lab Experience, Work Sample… etc.

Application Process 申請過程

  • 透過求職網:
    求職網上po的徵才文上通常會附一個學校系統的連結。點進去後申請帳號,直接在系統中填寫基本資訊+上傳對方要求的附件(cover letter, CV等)。
  • 透過Twitter或對方lab site公開的資訊
    直接寄email給PI。把Cover Letter修改成email的形式,並把CV放在附檔。

申請時的常見問題:“ Do you require visa sponsorship to work in the US? ”

投履歷時,線上系統都會有一欄問你目前有沒有能夠合法在美國工作的身份,以及未來是否需要學校贊助申辦簽證。沒有身份的我照實填完之後,常常會秒收到系統寄來的罐頭拒絕信^__^。

印象最深,在RA方面幾乎完全拒外國人於門外的,就是H*rvard M*dical School。他們都會直接在徵才文最後附註:”The H*rvard M*dical School is not able to provide visa sponsorship for this position.” 我一開始還不信邪照投,結果證明……嗯,如果看到類似的註解就先跳過這間吧,不要浪費時間。

Again, you have nothing to lose.

被各種花式無視+收罐頭拒信也不要氣餒,你可以給自己設個停損點,例如:「三個月」或者「投出四十封履歷」等等。我當時是告訴自己「如果畢業前沒找到就放棄」。說服自己這個選項真的完全失敗後,再想想自己是不是要退而求其次尋找其他條路(例如我可能會改去中研院做助理)。

How to Write a Cover Letter ? 求職信怎麼寫

一句話總結:研究助理的Cover Letter就是SoP的極簡+條列式版。且比起你的研究興趣,應該更側重你過去的研究經驗實驗技術

我在twitter上被好心的 Harvard 教授搭訕,並點出我 cover letter的問題。

這是一個順便推廣大家去辦twitter的故事。我的twitter辦了之後沒什麼在跟人互動,頂多就是轉推一些有趣的內容。開始找RA之後,我決定在個人頁面上發一個thread紀錄我投履歷跟對方回覆的一些時程和過程。結果不知道為什麼某一天忽然被我追蹤的一個 Harvard女教授(以下簡稱Dr. M)私訊:

被我追蹤的野生哈佛教授在twitter上私訊(我的回覆顯示了我的受寵若驚與羞澀XDDD)

她後來真的用email給了我很用心又非常受用的建議(暖)。這邊整理了一些我剛開始寫cover letter時犯的錯誤,以及她給的建議:

1. 不要在信中寫明自己只打算做一年甚至半年的研究助理
Dr. M 表示大部分PI不喜歡收只做一年的研究助理,因為訓練人很花時間!你只需表明自己未來有申請graduate school的打算,應徵RA只是作為一個過渡的經驗。其他時間上詳細規劃,建議留到面試階段再詳談!

2. 不需洋洋灑灑地敘述自己一大堆研究興趣
我一開始就是花了很多篇幅敘述自己對哪些神經研究議題有興趣,但Dr. M 說她看完的感想是 “its VERY broad”。不但沒有重點,而且會模糊掉對你主要研究經歷的焦點。

其實只需簡單的提到「對方的實驗室主題」和「自己未來想深造興趣」,並讓人看得出以上兩者的合理關聯就可以了:

I am highly interested in the study of ___ [insert lab interest here].
In the future, I would like to attend graduate school to further pursue my interests in neurological disorders and cognitive behavior.”

3. 將實驗經歷和技術條列式列點
我原本以為Cover Letter跟Sop一樣必須是完整的記敘文,還要記載完整的心路歷程等等。但Dr. M建議我直接把研究經歷條列式列出,讓人一眼就能馬上了解我過去的實驗經歷技術:

Before:
I have 2+ years of research experiences in two different labs since sophomore, all using mouse models, so I am very comfortable to work with mice. I already have several molecular lab techniques, such as qPCR, IHC and western blotting, have been spending lots of time conducting behavioral tests, and is also practicing stereotatic viral injections and cannula implantation surgeries. Regarding my experiences in computer programming, I‘ve taken several courses and have basic programming skills using Python and MATLAB. I’m also currently taking additional courses from the Computer Science department such as linear algebra and machine learning, since I believe that computational analysis of the datas (e.g. cell recording data, animal behavioral data…etc.) plays a quite important role in our era.

上述篇幅真的有點冗長,她建議直接改成:

After:
I have 2+ years of research experience in mouse models. I am proficient at:
— handling mice & behavioral testing (Three-chamber, zero maze test, etc.)
— qPCR, IHC, Western Blotting
— Stereotaxic surgery and implantations
— Python & MATLAB for data analysis

改完之後真的清爽很多啊!

Do I Need to Read Paper? 需要讀對方的論文嗎

我自己的心得是,寫Cover Letter不需要花太多時間念對方發的paper,頂多看完實驗室網站的簡介、瞄一眼近三年發表的標題和Abstract就差不多了(而且你在「海投」的過程中也沒時間逐一鑽研)。如果擔心面試時沒話聊,就在面試前抱個佛腳就好。

申請RA:你現有的實驗經歷/技術 > 你未來想發展的興趣

申請RA不用像Sopㄧ樣花心思講述你對於對方研究的心得感想,以及與自己的興趣多契合,只要稍微提到自己對此實驗室的大方向是有興趣的就足夠了。再次提醒,你要申請的不是實驗室的「博士」或「博後」,RA的研究興趣在大部分PI眼裡其實不是很重要,因為大部分RA的定位就是要協助上述那兩種角色去進行他們的project。當然我還是有遇到一些PI強調他們實驗室裡的technician會發展獨立的project,這個你可以在面試階段與對方討論。

I Got an Interview! 我收到面試了

恭喜!如果你收到PI寄來的面試邀請,根據我本人的經驗(n=1),你大概有50%的機率可以被錄取(毫無價值的統計數據哈哈哈)!

在我最後收到的兩個面試邀請中,其中一個PI感覺是完全沒有看清楚我的實驗經歷就直接邀請(對方實驗室是做fly,但我只有mouse經驗,面試大概開始10分鐘我就知道我不會被錄取了);另一個的態度感覺是根據書面資料就已經大致上確定要錄取我,面試只是為了確認我會講英文(?)跟不是人頭假帳號(?)而已。

所以我猜其他人申請的時候,大概會碰到的就是這兩種情形吧。由於RA重在實驗經歷跟技術的契合度,所以比起收PhD感覺更為一翻兩瞪眼一些。只要你的技術經歷對方實驗室的勞動需求相符合,面試時PI也只是口頭上再跟你進行確認一遍,順便聊聊有沒有對於工作的疑問而已,不會去問你太多關於科學跟學術興趣上的問題。

Conclusion 小結

這件事可能有點殘酷,但講了那麼多,我覺得我最後之所以能找到一間不錯的學校的工作,緣分、運氣遇到好心人很仍佔了大的因素比例:

緣分=對方實驗室今年剛好有一位RA要離開且有一筆新的研究經費

運氣=我的經歷恰好與對方開出的條件相符

遇到好心人=PI 好心願意幫我辦H1B簽證+premium processing

當然,撇去這些可遇不可求的東西,我們可以把握部分是:

1. 在台灣實驗室認真做實驗,累積實驗經歷和推薦人

2. 寫出清楚易讀的 CV + Cover Letter

3. 海投的耐心與毅力

除此之外就是升上大學後對身邊的老師、同學、學長姐好一點,沒事就找志同道合的人聊聊天、累積人脈;或是開始經營你自己的 Academic/Scientific Social Media 等等。

我自己大學生活和實驗室的感想是,做任何事&與人交往可以帶有心機、可以有一些計畫,但不能事事講求立即的回報,這樣往往只會讓自己心累跟失望。即使一直到最後都沒有得到當初預期的回報和結果,我也會試著告訴自己至少我嘗試過了,損失的頂多只是一些我原本用來滑IG和耍廢放空的時間而已。

Do good things. Be nice to people.
In the end of the day, you have nothing to lose.

以我自己的例子來說,有一些原本只是覺得有趣才順便做的事、或是一些過程中一度後悔自己花時間去做的事,最後都ㄧㄧ地在不經意的地方,有如神助般地對自己產生一股推力。

而我們有時候欠缺的就是這臨門一腳的推力,讓它將我們推往我們想去的地方。

--

--

阿雲ㄉ美國生存筆記☁

一名神經科學博士生的美國生存教戰手冊|📍Taipei, Taiwan -> Berkeley, CA -> Pasadena, CA